受中美关税升级影响,棉花主力合约2509在清明节后大幅跳空低开,跌破13000元/吨关键支撑位后持续走弱,最低触及12490元/吨,创下近两年来的价格低位。当前,宏观面风险尚未消除,海外需求回落明显,叠加国内旺季表现不如预期,棉花后市将如何演绎?
近期,特朗普政府频繁加征关税,致使全球贸易局势日趋紧张,不确定性显著增加。这一系列举措给全球棉花市场带来多重冲击:一方面,关税大幅提升使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厚,棉纺织品、棉质服装等商品的贸易流通严重受阻,直接导致全球棉花贸易量呈下滑态势。另一方面,关税成本的增加直接传导至棉制品生产环节,致使生产成本显著上升。在全球棉花消费结构中,纺织服装领域的占比超过80%。随着关税上调,终端零售价格也随之攀升,消费者对高价棉制品的购买意愿明显下降,进而严重抑制了全球棉花的消费需求。此外,当前美国零售商仍持有大量库存,出于成本与市场预期的考量,他们大概率会选择推迟补充库存,这无疑会使棉花需求进一步延后。综合以上因素来看,在政策未出现转向的情况下,今年全球纺织服装需求大概率处于萎缩状态。
内需层面,纺织企业新订单增长动能匮乏。从当前的情况来看,企业承接的订单总量仅能维持生产运营至4月下旬,同时,产品销售进度明显放缓,未能达到预期的流转速度。此外,受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,部分纺织企业现金流逐渐紧张,资金周转压力凸显,在谨慎备货模式下,需求萎缩程度进一步加剧,对棉价的支撑作用显著减弱。
进入4月份,下游棉纱、坯布等库存累积速度加快。随着“银四”接近尾声,不少纺企纷纷下调开机率或减少生产班次。数据显示,新疆纺企开机率约为90%,而内地纺企开机率已下滑至60%~70%,主流地区纺企开机率更是明显下调,降至74.8%,创下近7周最低水平。受此影响,棉花等原料的询价与采购活动减少。
外需层面,美国宣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推迟征收“对等关税”,并免除部分产品关税后,市场恐慌情绪有所缓解。然而,这一举措可能促使东南亚国家加快“抢出口”步伐。近日,越南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及南亚国家海关纷纷采取溯源措施。以马来西亚为例,海关要求企业提供进出口证明,或提供三级供应商的相关证明材料,这使得中国纺服企业“转口贸易”难度上升。
与此同时,自2025年5月2日起,美国将中止对原产于中国(含香港)的低值商品免税待遇,实施已久的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入境政策即将终结。这一政策调整对我国棉纺织品、服装以直邮方式进入美国市场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,其后续影响还需较长时间才能充分显现。
此外,自去年特朗普胜选后,市场担忧关税政策导致部分出口订单前置,提前消耗了今年的一部分需求。综合来看,在关税博弈的大背景下,我国纺织品外需呈现出缩减趋势。
整体上,在供大于求背景下,棉花主力合约在13000元/吨附近压力明显。
【免责声明】本文发布仅代表文章作者的观点。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请您在阅读时仅作参考。